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领域的“新生儿”——智能平衡车,在近几年不断成长,为老百姓提供了“智能、安全、便捷、时尚、娱乐”等优越的生活。然而,就在平衡车发展势头正猛之际,个别地区平衡车却遭遇了交管部门“禁罚”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平衡车产业里的企业唯有加强产品的安全控制系数标准,方可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全面认可与接受。
企业:提高安全系数是发展使命
据悉,平衡车主要是建立在一种“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也就是车辆本身的自动平衡能力,其以内置的精密固态陀螺仪来判断车身所处的姿势状态,透过精密且高速的中央微处理器计算出适当的指令后,驱动马达来做到平衡的效果。由此可见,平衡车本身对科技创新要求是比较高的,一些小品牌或杂牌的平衡车企业面临着技术不过关、不达标的问题。加之某些商家唯利是图,为抓住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喜爱售廉价产品而采取了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手段,让其产品成本大大缩水,因而成了整个行业里的不良隐患。
作为消费者,在选购平衡车的时候,其实任何低价产品对于目前这个行业来说,如果对方还标榜安全,其实都是忽悠。一位资深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比如选材上,普通塑料外壳与专业平衡车铸造材料相去甚远,极易损坏,缺失了耐摔耐磨的性能;在轮胎设计上,放弃减震效果好的橡胶充气轮胎,取而代之的是单纯的真空轮胎,其避震效果很差。
记者了解到,对于一台合格的平衡车来说,它的安全系数指标是包含了方方面面的。以国内高端品牌“i-ROBOT”产品为例,首先,其采用了GPRS、 GPS进行全球卫星系统数据定位与导航,可以记录车子的行驶轨迹,也可由此链接互联网终端进行功能设置和远程维护,确保产品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其次,该品牌独创了水平旋转操纵杆,比左右摆杆式旋转更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第三,其产品实现了15度陡坡爬行能力,并且可以在坡中自由启停,加之零半径转弯技术的融入,实现了原地转弯,让用户在狭窄空间和坎坷不平的路面已然可以自由行驶,并且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很好的应对方式。所以,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诸多科技的创新,让其平衡车的安全系数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立法执法,合理进行规范引导
为加强消费者驾驶平衡车的安全意识,平衡车商家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应当教育消费者如何正当地驾驶平衡车,以确保消费者在驾驶平衡车时更理性,以“生命安全”。
由于智能平衡车在我国兴起不久,因而目前既没有专门针对平衡车问题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平衡车行业也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协会,对内进行监管引导,对外与政府部门保持沟通,进行上传下达。
随着平衡车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行业协会势必会逐渐建立与完善,平衡车产业便有了可靠的规矩去规范引导,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就有了严格的标准。如此一来,平衡车行业的发展,也将更为健康快速。
总之,智能平衡车的诞生与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出行更为舒适便捷,也符合绿色环保的时代要求。虽然目前个别地区遭遇了上路难的问题,但只要平衡车产业提高安全系数,让人们的出行在非人为因素前提下,实现安全无忧,也才会让其在智能化交通领域发挥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