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享有短途“代步神器”的平衡车在国内刚兴起不久就遭遇了尴尬局面,个别城市的个别地区平衡车上路受限,不少平衡车商企、老百姓甚至行业内相关媒体都对此颇为不解,从而引发了平衡车究竟能不能上路的争议。记者特对该争议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相关调查。
老百姓的安全是位
记者从有关部门的规定中了解到,类似“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的字眼是引发问题的主要原因,平衡车造成安全隐患,威胁人身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平衡车作为新兴的代步工具,其本身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生活。因而两者的出发点其实皆是以人为本,让人们的生活更安全便捷。
由出发点不难看出,导致两者之间大相径庭的问题主要是平衡车的安全隐患。
据悉,平衡车在国内兴起的时间并不长,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尤其是标准,还没有正式颁布。但由于市场前景很广阔,因而吸引了众多从事平衡车生产,从而导致平衡车行业鱼目混杂。
一名专业从事平衡车生产的企业家向记者表示,一些缺乏平衡车相关技术的企业家唯利是图,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从而生产出不合格的平衡车,而国内暂时缺乏针对平衡车行业的标准,而且也没有形成行业协会之类的自律联盟组织,终在道路上行驶的平衡车良莠不齐,也就有了安全隐患。为了杜绝交通隐患,某些地区管理部门往往采取了禁令。
对待朝阳产业:政府应“勤政”
一名在深圳使用智能平衡车用户表示,平衡车能为老百姓带来方便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上下班还是家庭周末短途出游或是社区出行购物,都很便捷。所以,如果政府部门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进行禁罚的话,肯定是不可取的。
北京一位从事科技产品研发的工作者向记者阐释道,虽然管理部门与商家,皆是为了人民服务,但限制平衡车上路这种“堵”的方法治标不治本,不宜长久使用。一纸禁令虽然杜绝了平衡车上路可能引起的安全隐患,但也将平衡车这一朝阳企业“一棍子打死”了。正如李总理所言,“不作为的‘懒政’也要追究责任”,单纯的一刀切没有具体考虑民生问题,是不妥的。
一名智能平衡车行业里的资深人士向记者说道,当平衡车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上传下达的行业协会组织等成立以后,唯有将山寨的、安全性能保障系数含量低的平衡车产品消除在源头,再借助有效的教育方式,相信这个产业在我国大有可为。
小i评:朝阳产业有待政府“勤政为民“
在2014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我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论坛上致辞时表示,中国要强力推动改革,大力调整结构,着力惠民生,只要大力破除对个体和企业创新的种种束缚,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中国发展就能再上新水平。
“小i“认为,总理李克强的致辞是振奋人心的,在总理讲话精神的号召下,智能平衡车作为未来缓解短途交通压力、增强旅游景点便捷化的重要工具,其创新研发的成功,其意义可比肩”智能移动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平板电脑“等科技产品的诞生与应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人,秉承”勤政为民 “的理念,更应该对朝阳产业,给予不同政策的扶持,同时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而不应等到问题出现了,则采取野蛮”禁罚“的方式阻碍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