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潮人们都爱玩什么?时尚酷玩单品各大商城上榜产品电动独轮车,让人眼前一亮。它除了能实现基本的行驶、轻越野、音乐、具备观赏性等基本功能外,还会加入更多炫酷的附加功能,更有众多玩家在全国各地区自发组织独轮车俱乐部进行各类休闲娱乐活动。
至于其原理,则是使用航天姿态控制原理、模糊算法、陀螺仪系统,实现前后方向的自平衡,使用者通过身体略微的前倾及后仰,实现前进、加速、减速、刹车等行车操作,左右方向的平衡则类似于自行车,依靠身体的扭动实现。
.jpg)
电动独轮车的现价我们可以来看看网购达人们给出的答案,像淘宝、天猫以及京东商城上电动平衡车的售价多在1000多~5000之间,国内销售贵的上万,但根据月销量的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不符合大众消费能力范围之内。
市场上风火轮车价格参差不齐,高达上万的也有,低一些几百块钱就能买到,但是安全性隐患时时存在。很多玩家纷纷表示几百块钱的电动独轮车产品实在不敢尝试,各类论坛上经常爆出某品牌独轮车电池爆炸的情况时有发生。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市场非常热,不少厂商包括VC都很关注这个产品。不过这个产品也面临安全、政策等多重质疑,有人认为这个产品未来可想象空间巨大,也有人不看好该产品形态的后续发展。
前段时间,笔者对电动独轮车这个行业进行了一下初步调查,走访了几家深圳本土的独轮车厂商,简单整理了一些行业现状供分享。
一、电动独轮车主流/知名厂商介绍
美国赛格威(双轮车创始者)、SOLOWHEEL(索洛威尔)(独轮车创始者)、爱尔威Airwheel、上海新世纪、IPS、新奥玛、乐行、深圳德诺思电气(PBC)、深圳天际(Pinwheel大风车)……
以上提到的是目前这个行业内品牌比较知名的一些厂商,当然目前这个行业还没有真正起来,还未出现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深圳泰斗、法拉第主要做公板,不做自己品牌。从出货量来看,深圳地区目前加起来整体月出货在5000台左右,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品牌月出货量在1000~2000台左右。在2013年的时候,独轮车的利润可以达到每台1000元以上。但是当许多人涌入这个行业以后,利润急剧下降。
其中美国赛格威于2003年推出早的体感车概念产品,产品形态为双轮。当时赛格威推出产品的时候在美国也面临很多法律上的限制,这跟现在国内的环境有点类似。后来赛格威花了很多钱去游说当地政府取消限制政策。
2012年下旬,美国SOLOWHEEL(索洛威尔)在赛格威的基础上研究出独轮车的产品形态。但是这种独轮车的平衡性和体验性很差,同时价格非常昂贵。
从2012年年底到2013年的上旬开始,国内开始很多厂商买SOLOWHEEL(索洛威尔)的产品回来做高仿。和国内一些做无刷电机的控制厂合作出产品。这个时候一批国内品牌开始较早涌现,如爱尔威Airwheel、IPS等。等到电动独轮车这种产品开始真正大规模上量是在2014年6月。截止至 2014年12月,国内从事独轮车相关业务的公司达到100多家,甚至还有很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的“三无”公司。
据介绍,独轮车主要有四大部件:外壳、控制板、电机、电池。其中比较核心的部件除了控制板,就是电池。总的来说,目前在独轮车领域具有核心技术的厂商不多,在控制方式上,美国赛格威、上海新世纪具有一定优势。深圳德诺思电气的核心技术在于多年从事电源控制器制造,是目前业内一家推出内置电源充电器的厂商,而深圳天际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技术则在电池。
在电机控制方面,目前主要有有刷和无刷电机两种方式,而无刷电机的操控又分为两种:正弦波和方波。据马智德介绍,有刷电机由于其实现原理,在安全性上更高;无刷电机速度更快,采用正弦波的无刷电机方式从技术上效率会更高,在控制部分会做得更精确。
二、相关供应链介绍
目前电动独轮车的主控一般采用意法半导体芯片STM32,这个颗粒好处是稳定性高,对于外围设备的支援是足够的稳定。
电池则通常采用18650电池,区别主要在于封装。在电芯方面,则主要是三星、索尼、松下、LG,这些大型的日韩企业。
电机比较复杂,浙江企业倾向于协同合作来做电机,比如“你家做磁圈,我家做磁芯,然后你们家做轴承。所以他们那边产品相当低廉,你想找到一个高规格的电机厂,基本上没有。”目前国内电机厂商比较知名的有奥玛电机、夸克电机、大洋电机,除此之外,规模较大的电动车厂一般都有自己的电机加工厂。
电动独轮车真正的核心技术在电池。
.png)
三、行业混乱,面临政策、安全等多重挑战
由于独轮车的行业门槛不高,许多过去从事移动电源、蓝牙音箱、电源适配器的厂商加入进来。鱼龙混杂下、许多公司开始做高仿产品,或者公板公模包装一下贴牌卖。稍微规模大一点就租一个比较漂亮的营销中心,比如内地电视台的午夜时段骗取代理商加盟。甚至出现一些购买部件进行组装的夫妻店。这带来大的问题就是行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很多淘宝上卖的很便宜的独轮车产品出现了电池虚标、产品质量、缺乏售后等多种问题。
除了质量问题外,独轮车这种产品形态遭遇的大质疑,一个是安全性问题,一个是政策问题。
安全性方面,目前独轮车一般高时速可以达到20公里甚至以上,这个速度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根据目前的法规:40公斤以上,时速20公里以上的产品属于机动车,必须要在部门去报备,申请牌照才允许行驶。40公斤以下,20公里下的产品,可以在城市绿地、非机动车道行驶。目前其实针对独轮车这种产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进行限制。
基于此,日前北京和上海都出台禁令,禁止类似于电动独轮车、电动滑板车的代步工具上路行驶。不过这种禁令其实面临一个执法难的问题。不过根据笔者的了解,有业内人士透露,明年6月份政府将针对这种“异型电动车”的产品形态(包含电动滑板、有座和无座,包括双轮体感车和独轮车)出台有关政策,比如车速高不允许超过15公里/小时,尺寸低于一定范围会限制在8公里/小时以内,也就是人正常的奔跑速度。北京、上海等地的相关政策也会随之改变。笔者认为,这个政策出来后,将真正确定电动独轮车行业的未来走向。
除了速度对安全的影响外,电池对于产品安全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为了解决安全的问题,在控制部分,目前各厂商主要采用各种过压、过流、温度保护。在正常的使用范围下:120公斤以内的人在环境温度30以内,在20公里/小时的速度以内,可以保证产品的安全与稳定。当然,如果出现比较极端的失控问题,造成人身伤害,目前在深圳包括车小秘、德诺思电气都采用投保的方式,将有可能发生在消费者身上的意外事故有保险公司来进行赔偿。不过目前这种方式在行业采用的还不太多。
四、产品发展空间,更快还是更智能?
在独轮车产品形态的未来趋势中,目前行业内呈现出几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种,电动独轮车将继续发展代步功能。不过产品形态有所区别,其中一种认为产品应该变得更轻,未来应低于10公斤,变得更加便携,速度更快,同时可操控性更强。不过汪元对此呈否定态度,他认为轻和速度、可操控性是矛盾的。
独轮车未来应该做得更重,这样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就大大提升,以后独轮车有可能自己立在那里,用户不需要学习,直接踩上去或坐上去就可以操控。未来还可以从目前这种独轮车的产品升级到电动独轮摩托车,甚至电动汽车、履带车。联想到小米近要进军汽车领域,打造“米Car”,这一块想象空间还是很大。未来会有更轻便的工具在代步方面取代独轮车,比如类似于阿克顿风火轮这样的智能滑板鞋。
第二种,认为电动独轮车将越来越智能。目前业内普遍的“智能”做法就是给独轮车加一个APP,可以通过APP了解车速、电量,控制灯光、音箱、开锁解锁等。稍微高级一点的做法是可以通过手机APP规划行驶路线,自动形势,不过目前只适应于双轮车慢速行驶。
五、除了酷玩和代步,还有哪些行业应用?
在行业应用领域,目前主要是一些安保巡逻。比如一些大的社区的安保巡逻,现在的巡逻方式都是步行、自行车。在一些高端的地方,比如机场会用双轮的体感车。但是独轮车比双轮车在通过性和速度上都有优势,遇到台阶和坡都会有问题。
还有一个市场,比如代驾。代驾送完人回去的话,踩单车不现实,使用电动滑板车,但是这个产品贵,也不够便携。这个市场是相对比较小众,但是针对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还是比较需要的,因为代驾是一个刚需。
六、巨头会不会进来?
从走访来看,笔者问到一个问题大家都很关心。那就是巨头会不会进来?比如小米。事实上,目前车厂方面本田已经再做一个类似于的概念车,操控方式也是通过重力感应。
总体来说,业界还是认为类似于小米这样的厂商进来对行业发展利大于弊。比如小米做电源,将整个移动电源的普及率提升了,市场做大了,整个市场的物料成本降下来了。不过业界对跨界巨头更大的期望是能够带来资本的支持,进行产业升级。除此之外,行业也希望巨头在做行业标准和产品定义。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电动独轮车行业未来要进一步发展,将面临多重问题。